close

新媒體容易弱化現實交往技能,因此家長應引導孩子在新媒體中也學會善意表達。
  圖/東方IC
  如今,手機、iPad等新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日益普及。根據近兩年統計報告,少年兒童對新媒體的使用仍處於持續攀升階段並日趨穩定,新媒體對少年兒童社會交往的影響也正逐漸受到重視。
  有調查發現,父母在家不上網、父母反對孩子上網、家裡不能上網的孩子有網癮的比例高,父母支持孩子正確使用網絡的孩子,網癮反而不高。可見家長及學校對孩子的網絡社交樹立正確的觀念至關重要。同時家長也應不斷豐富自己的新媒體社會交往知識儲備,引導孩子使用安全健康的社交工具,遵循正確的社交規範和禮儀,指導他們提高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和自我保護、自我約束的能力。
  在飯桌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群成年人每個人都低著頭,拿手機刷微信、刷微博,如今這種現象也已蔓延到孩子中間。
  今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了《中國少年兒童發展藍皮書(2013-2014)》,對新媒體與少年兒童社會化進行了系統研究,其中就包括新媒體對少年兒童人際交往的影響。調查顯示,少年兒童通過網絡進行人際交往和互動是高發的網絡行為之一,其中,“聊天”占到了63.9%,僅次於“聽音樂”(68.7%)。此外,“更新微博、空間”占到了40.2%,“查看好友信息”占到了27.9%。
  兒童新媒體交往形成興趣共同體
  “根據我們的調查,55.4%的少年兒童經常在網上交流的好友是現實生活中原本就認識的人,經常與網上認識的新朋友交流的只占8.1%。同時,經常使用互聯網的少年兒童中,有三成多認為上網後他們與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交往增加了,還有51.2%的孩子認為沒有什麼變化,只有8.1%認為上網使原有的朋友交往減少。”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指出,新媒體使得孩子交往的頻率和範圍擴大了,新媒體為孩子打開了跟世界交往的窗口,孩子人際交往的廣度和寬度變得不一樣了。
  “據我瞭解,我的學生多使用微信、易信、QQ等軟件聯絡,他們的朋友圈主要是同學、老師和家長,交往主要內容是聊游戲、問作業和閑聊。他們認為這些新媒體增進了朋友的聯繫,非常喜歡。”北京市黑芝麻衚衕小學媒介素養教師李東林也表示,學生們的新媒體交往仍舊以現實交往為基礎,他們通過新媒體結成了新的學習共同體、游戲共同體、社交共同體。“當然他們也有不喜歡和煩惱的時候,比如收到垃圾信息和不認識的人的騷擾。”
  新媒體易弱化孩子現實社交技能
  值得關註的是,在新媒體交往中,少年兒童對老師的信任度和情感投入似乎相對偏低,調查顯示,“最願意對老師說知心話”的只有5.1%,這一比例甚至低於選擇“網友”(11.6%)的比例。“從我們對部分小學生的調查來看,他們和老師之間溝通通常會面談或打電話,只有在同齡人溝通時才會經常使用微信、QQ。”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傳媒教育研究中心講師張潔近年來一直從事媒介素養方面的研究,她指出,孩子喜歡用新媒體和同輩人交往,在這方面他們同成人世界似乎是割裂開的。
  新媒體對少年兒童的人際交往具有促進作用,不過其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如負面信息容易獲取,不加區別地使用各種流行語,逗比、草泥馬等詞就經常使用。”李東林指出,孩子們也容易受社會錯誤價值觀的影響。
  “新媒體還容易弱化孩子的現實社交技能。”孫宏艷解釋,網絡社交很簡單,願意說就說,不願意說就走人,關了電腦、軟件,對方就不存在了。有些孩子長期在網絡上交朋友,就會忽略現實,導致交往技能簡單化,遇到問題就像網絡上交往似的簡單化處理,其實這就是不會和人交往。“網絡上交往是平面化的,以自己需求為主,而現實中交往是立體的,需要更多的溝通和包容。”
  ■ 觀點
  學校也要轉變教育觀念
  ●李東林,北京市黑芝麻衚衕小學媒介素養課程教師
  家長對於孩子使用新媒體,既不能太過緊張,也不能放任不管。應該和孩子多交流,瞭解孩子對新媒體的看法,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比如孩子沉迷於某個游戲和電視劇,可以請孩子給你講講游戲和劇情,共同探討故事的發展。培養孩子正確的認知能力。從兒童的心理情況和社會實際情況看,目前不應鼓勵孩子見陌生網友,媒體交際不能帶替實際交際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當然,學校也面臨教育觀念的挑戰,前年,當我第一次提出把微博引進課堂時,學校教師進行了一次討論,出乎意料,反對的意見占了上風。他們認為微博是社交媒介,是營銷媒介,不適合教給學生。但也有人支持,說學生可以接觸微博。我做了調查,發現每個班都有同學接觸,少的半個班,多的全班都上,這給了我開課的底氣。在課堂上,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讓孩子明確微博的利與弊,討論使用方法。
  在虛擬空間鍛煉現實交往技能
  ●張潔,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傳媒教育研究中心講師
  當我們問孩子父母什麼時候給孩子買車,他們都會回答孩子要到年齡,還要去駕校學車,但是對待新媒體,孩子幾歲可以用,怎麼用,家長就不知道了。我認為家長指導孩子使用新媒體要註意以下幾點,一是文明禮貌,網絡雖然是虛擬空間,怎麼跟人說話,如何表達善意等等,這和現實世界應該是一樣的。二是囑咐孩子要註意個人隱私,比如怎樣發佈照片,怎樣保護自己的隱私安全,同時註意不要醜化同學;三是要註意個人信息安全,比如密碼怎麼管理,我經常遇到孩子,問他的QQ號,他順便會把密碼告訴你,這方面的防範意識是要有的。
  聲音
  我在與孩子交流過程中,孩子們其實對自己的網絡行為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讓他們憤憤不平的是:家長沉迷網游,網聊,卻限制自己的行為。
  ——北京市黑芝麻衚衕小學媒介素養課程教師李東林
  本版採寫 新京報記者 孔悅  (原標題:別輕易對兒童新媒體交往說 N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q36jqazy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